《老井》不老:启示如何培养村里接班人
来源:随县县委组织部      作者:童兴华      发布时间:2019-03-10 17:06:31

  当前,湖北省各地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很多村级后备人才在换届中脱颖而出、走上“前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村级后备人才,我们可以从导演吴天明1987年拍摄的电影《老井》中得到启示。影片通过讲述老井村的农民为了打井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甚至生命,直到年轻村民孙旺泉(张艺谋饰)使用了先进技术,在三百多年后第一次打出水,改变了老井村的命运,展现了陕北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探索。

  影片中,“老支书”是村里积极开明力量的代表,他想在卸任前为村民打一口井,却无力打成,便把希望放到了学成归来的男主角孙旺泉身上,表示把打井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孙旺泉的身上。“招才”成功后,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事故,老支书带头捐款、施以援手,确保孙旺泉依靠科学定井位和机械化打井成功,造就了一个本村毕业生回乡造福群众的“典型”。

  这条贯穿影片的线索,为我们现在培养村级后备人才,如何让他们引得回、留得下、干得好、出成效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前,人才争夺战已经从城市蔓延向农村,培养村后备人才,要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紧迫感,把工作抓在日常,干在经常,激活村级后备干部的源头活水。

  招引村级后备人才,激发乡愁是动力。乡村中坚力量和精英资源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农村孩子一旦“鲤鱼跳龙门”成功,便很难再回来。影片中主人公孙旺泉是村里仅有的3个高中毕业生之一,他渴望逃离这个荒芜、偏远的村子,但家乡的落后羁绊了他,再加上村支书的思想“动员”,他答应留下来打井。但电影之外的现实是,目前“招才”的主渠道还是从乡土能人中“选”,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中“引”,而他们的收入普遍比村干部要高,经济因素并不是吸引这些人返乡当村干部的第一因素。就责任定位而言,村干部岗位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谋生的“饭碗”,而是一份为党工作、为民谋利的事业,更多的是需要那些宗旨观念强、奉献精神优,真正爱农村、爱农民、有情怀,愿意真心实意为党员群众服务的人才。这就要求招引人才要打好“亲情牌”、“友情牌”,多主动登门拜访、定期联系沟通、拉近感情等方式,促进优秀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激发他们带着乡愁回乡、带着情怀做事、带着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服务,迅速成长为村级后备人才。

  培养村级后备人才,创造条件是关键。“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是很多在城里打拼的农二代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们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的独白。回农村,找不到工作岗位,大学所学专业在农村无用武之地。孙旺泉顶着村里最高学历的光环,留在村里打井,但一茬茬的人因为打井而送命,这井还打不打?关键时刻,村支书站出来组织募捐,带头捐了一百块,带动村民纷纷捐款,“众筹”解决资金缺口,为孙旺泉打井成功提供了保障。放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人才要能回得来,就要有适宜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的软硬件环境,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制度安排,又要做好底层执行、提供良好服务,打通人才回流的“肠梗阻”。要关注他们的难处,帮助解决;关注他们的需求,满足所需;关注他们的诉求,倾力支持……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放心胆大地回来干;完善吸引人才向乡村回流的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传,真正加快各种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使乡村变成新的沃土。

  使用村级后备人才,发挥才智是根本。引回来的目的是服务农村,但是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做“诱饵”,用农村蕴涵的丰富发展机遇和蓬勃向上的发展前景来吸引他们。当前,对村干部的要求,既要带头致富,又要带领致富,只有带头致富了,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才有能力、有实力带领群众致富。把人招引回来,关键是要打好“创业牌”,用好他们,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变“乡愁”为“追求”,让他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变成“世外桃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念好政治经,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
下一篇:广水: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学习热情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