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人才新质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要形成人才新质态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必须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才新质态的内涵与特征,并解决好人才新质态的发展与改革两大问题。
人才新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呼唤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必须寻找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动能。人才新质态应新质生产力的呼唤而相伴诞生。
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为基本要素。那么人才与生产力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才既是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发明、创造和革新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要素。正是人才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总结广大劳动者的经验和智慧,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发现制造新的劳动对象,不断创造改进出新的劳动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实施科学管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由此可见,人才也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而且是能够对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创新、配置、优化和发展跃迁的最能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可以说,人才发展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忽视人才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提出四点新要求。一是要求以人才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形成人才新质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二是要求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是要求增强人才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人才现代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跃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四是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人才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人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优化组合。
以新的生产力理论审视人才新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从背景意义到概念内涵,从核心标志到特点特征,从本质关键到核心要素,从质态到发展与实践,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刻阐释,提出了科学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根据新的生产力理论不难看出,人才新质态是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要素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能够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优化其组合,引领其跃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实质就是人才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做好创新大文章,打造人才新质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深刻把握人才新质态的新形态属性。人才新质态具有五个方面的新形态属性。一是本质创新性,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新质生产力中两者一体,结成不可分割的协同发展关系。二是战略引领性,人才是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具有引领发展的战略作用。三是生产关系生态性,人才的创新作用和引领作用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都呈现出新的质态,并在其优化组合跃升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生态性生产关系。四是发展格局循环性,人才新质态呈现内外双循环的状态,形成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五是市场属性资本性,人才新质态具有动态驱动力,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表现为资本形态,能为社会带来远远高于投资成本的预期回报。
构建新格局:以高质量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人才新质态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新质态也应是摆脱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人才质态。要以创新为主导,转变传统的人才增长方式,落实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重大部署,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以人才新质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
摆脱传统的人才增长方式。我国的人才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看到,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人才工作的侧重点还是在人才的规模扩张上。这种人才增长方式带有一定的传统色彩,很难满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逐步摆脱传统的人才增长方式,闯出人才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新路径。我们要继续遵循党中央作出的“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重大判断,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人才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人才新质态,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落实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重大部署。党中央做出的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是做好人才工作、打造人才新质态的重点任务。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开拓人才开放的新通道,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实行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不仅各自形成独立的双循环系统,而且以人才为贯穿要素、以教育为供给侧、以科技为需求侧,三位一体形成更大循环系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组成的循环系统,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在我国日益增长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基础上,按照新的生产力理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更紧密结合,不仅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各自系统良性循环,更要进一步畅通三位一体大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转,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驱动型的坚实动力支撑。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打造人才新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紧盯科技创新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大批的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面向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经济主战场,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以改革为动力: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体制障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人才新质态的形成,也是以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体制障碍的结果。要在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的同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让优质的人才要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改革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打造人才新质态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动市场在人才流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筹作用下,建立政府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用人主体自主使用人才、人才自主选择职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通畅的人才流通体系和完整的人才工作举国体制。一方面,要依靠有为政府的定力,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人才创新创业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在人才管理上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才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体制改革为体,以机制改革为用。同时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引进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优化配置的合理流动机制。
建立高标准人才市场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市场体系能更好促进形成人才新质态。一是要强化人才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完善与人才创新相关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二是创新人才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人才资源有序流动,促进知识、技术、数据等相关要素市场健康发展。三是优化人才市场环境,提升市场的服务功能和维权功能,打造人才流通服务产业体系,促进市场高标准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四是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国内、国际人才市场相互促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五是完善人才市场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市场关系,促进公平竞争,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授权松绑激发市场主体的人才活力。用人主体和人才都是市场主体,要形成人才新质态就必须激发两者的活力。首先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权、授到位,破除不敢授权、不会授权、不愿授权等一系列思维束缚和机制障碍,让用人主体获得更多话语权和决策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接好权用好权,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对用人单位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其次要积极为人才松绑。不仅政府行政部门要为人才松绑,用人单位也要为人才松绑。要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充分放权释放人才活力。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遏制“帽子”满天飞,就要遏制滥评价。要破“四唯”,就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将必要的评价权授予用人单位,赋予其用人自主权,打造人才新质态。
[作者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随州高层次人才协会负责人任职前公示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