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民族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建强文物保护修护人才队伍,重塑符合新时代文保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方能更好筑牢文保事业发展根基。
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数量和文保事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作为文物大国,我们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支撑。传统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现代文物保护修复不是简单复原破损器物,还需要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开展系统综合研究,提取历史信息,复原历史文化生活场景。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与保护为例,我们使用了光谱技术、酶联免疫法等不同学科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确认了三星堆50余件器物上有丝绸遗迹;利用机器视觉、AI技术,突破新出土文物脆弱残缺、修复难度大的难题,为破解文物修复及挖掘其价值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文物保护领域的复杂性。要将文物修复技术与前沿先进学科知识相结合,同时借助现代高科技修复设备与先进修复技术,为科学研究与保护出土文物提供有利条件。
推动院校合作,拓宽实践渠道。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文物修复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大多局限于对文物质地、成分、工艺、病变机理的理论分析,少有实际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修复技术脱节。通过推动院校合作,将学生引入实际文物修复项目,让他们在真实的考古挖掘、文物修复现场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增加实践经验,践行理论运用,有助于培养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现场挖掘工作中,就有不少高校团队、科研院所多次参与,在考古发掘前沿学以致用。其中四川大学选派的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参与祭祀区的五、六、七号器物坑的合作发掘,累计工作两年多,共7000多小时,出土了大型金面罩、金箔片、玉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考古类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实践是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推动文物保护修护人才向考古一线集聚,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掌握文物保护修复技能,进而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倡导行业认证,提升从业热情。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在保护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领域的从业者往往需要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挑战,更需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定力。肯定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付出,褒扬他们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丰富和完善行业认证渠道,提升他们的从业热情。比如积极举荐从业者评选技术能手等文博系列荣誉称号,不仅可以激励他们积极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创新修复技术和方法,更能使从业者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有更多机会分享经验和技术,以提高整个行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关心爱护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这为我们抓好新时代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一支复合型高素质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充分把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发展规律,强化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人才培育举措协同推进,在以下三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重大部署,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等。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也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大部署,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加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文物保护修复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不断创新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引育的新模式。目前从事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修复的人才比较缺乏,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数量比较少,而且难以留住,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依然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突破这一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建设,出台加强地方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注重解决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实际困难,增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吸引力。健全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机制,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体系,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四个阶段,提高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文物保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修缮工程聚才育才优势,通过师带徒、“匠”带“兵”的方式,培养一批名匠、文物修复师等技能人才。组织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训”,提升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整体水平。
第三,合作共建打造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发展的新平台。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高校合作共建教育研究新平台,申报文物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聚合高校和地方教育资源与科研力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健全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互动机制和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创新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推进相关文物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创建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育提供充足的数据储备。推进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国内外知名文物保护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交流合作,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训基地的配套设施,编写培训教材,充实师资力量,提升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