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实施三大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12期      作者:易丽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人力资源教研室      发布时间:2022-12-16 15:34:17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起进行系统战略部署。如何理解中央系统部署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深意?系统推进三大战略,又有哪些重点任务?

——编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全局性、整体性、前瞻性战略部署。

系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三大战略,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契合通过投资人力资本、持续投入创新以获得经济增长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逻辑。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关键是看能否最大程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人力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系统实施三大战略是通向现代化之路

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经济增长取决于人才储备,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可被视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的积累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

20世纪,我国从1956年到80年代中期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是在农村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财政投入健康和教育的力度显著增强。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教育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总结现代化探索经验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并在2002年第一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2010年,我国先后两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规划和部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创新驱动需要较高的基础研究投入和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而为我国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带来财力保障。

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验,也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系统性实施,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的战略主动,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人才强国战略是三大战略中的关键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大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关键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极大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并有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通过自主培养,二是通过引进。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变化。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近期,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移民总数达到了2.81亿人。继印度、墨西哥、俄罗斯之后,我国是第四大移民流出国,数量超过1000万人。这警示我们,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着严峻形势。

与此同时,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仍存在短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面对着严峻挑战,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弥补这些人才短板,我们必须增强自主培养人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唯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毫无疑问是当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只有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靠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引领驱动,能有效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一个以创新能力为主要竞争因素的全球化时代,背后是人才带动形成的知识、技术、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国家竞争力源自其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背后靠国际一流人才。推进创新发展,需要更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实施路线图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强国战略做了时间空间上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布局系统实施三大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进一步前瞻性战略部署,抓关键、抓要害。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要实现从“跟随”向“同行”“引领”的跨越,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路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拥有充足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综观现代化国家,一是能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二是能吸引集聚世界高端人才,三是有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当前,我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党的二十大,不仅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部署,同时也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等进行了部署,旨在形成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制度体系,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按照三步走战略,我国到2035年要建成人才强国。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人才竞争,成为集聚一流人才的强磁场。建设一流国家实验室、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研院所,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这些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其成为一流人才聚集的载体、平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发挥大科学装置共享国际科技人才的作用。

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既能吸引世界高层次人才,又能自主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关键能有效激励发挥人才作用。让更多青年人能公平地获得创新资源,专心做科研;科技人才计划更突出培养开发;不同层级政府给不同层次人才以支持,差异化支持人才梯队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战略部署4支力量基础上,增加了“大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布局上,更加重视人才与文化强国、经济强国的关系,更加重视人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四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平的基础上解决差异化、多样化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效率问题。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基础学科人才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与产业、与技术紧密融合。培养链条前置,发挥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学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新模式优势叠加的作用。在引才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家敏锐识才作用,更加注重发挥跨国民营高科技公司人才集聚和全球化人才资源配置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曾都新增四家省级专家工作站
下一篇:【他山之石】福建德化:产才融合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