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需要政策引领、生态构建、多方合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日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
科技创新本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无论是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还是科技发展的演进逻辑,都证明了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只有让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才能释放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最大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本领高强、学风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打造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需要政策引领、生态构建、多方合力。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尤其需要科技工作者和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法治化、国际化进程,打造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优化科研人员管理模式,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进一步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自主支配权,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加强公平普惠环境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国际国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各类人才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的作用,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支撑服务等各类人才均衡发展。
建立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原创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必须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立足科研实践这一根本途径,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把优秀科技人才凝聚培养与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要围绕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到重大科技攻坚中、重要岗位上去历练。同时,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聚焦“从0到1”重大原创,前瞻部署、稳定支持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交叉前沿方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培育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注重培育科技人才敢于从头开始、从零开始的创新精神,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闭门羹”的意志品质,以及扛得住“重担子”的担当意识。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队伍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动态优化的人才制度体系。
当前,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首先是要是推动用人单位切实改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避免将入选人才工程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奖励、评定职称、聘用岗位、确定薪酬待遇等的限制性条件。其次,要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精准激励保障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国家使命的重点人才和重点团队,形成鼓励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潜心重大基础前沿研究、突出重大业绩贡献、体现公平公正与激励约束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再次,要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群体特质和创新动力机制,平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形成荣誉性激励与物质激励的脱钩机制。最后,对人才评价要实施动态跟踪和调整,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强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要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激励,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人才的评价考核周期。
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生态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生态,是凝聚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释放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吸引和激励广大科技人才踊跃投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强化有利于促进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国家意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严把学术质量关、学风道德关,加强科技伦理相关制度建设,让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真正内化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探索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行退出和问责机制,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环境。再次,营造兼容并包、宽容失败的科研创新氛围,促进学术民主。以求真求实、质疑批判、独立思想以及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大力推动我国自主科技创新。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年轻学者敢于独抒己见,敢于质疑和超越权威思想。最后,相关单位要为科技人才提供“尊重创新、自由灵活、宽容失败、保障平等、成果激励”的创新环境,通过各方合力营造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多方合力搭起科技人才创新攀登阶梯
随着科学技术迭代升级,多个科学技术领域也进入了“发展攻坚期”。科技人才正面临新的变局、新的改革。对此,我们应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看清当下新形势、抓住当下新机遇。举全国之力,联合科研单位、高校院所、高新企业在前沿科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下大功夫”“做真文章”。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构建科技创新资源流通机制、高校等科研组织的合作机制等有效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要以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为抓手,整体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构建起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交流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攀登阶梯,坚决打赢新时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
下一篇:塑造人才引领发展新动能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