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这一精辟论述,把战略问题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讲得很深刻很透彻,也同样适用于人才发展事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时,更进一步指出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人才战略属于大战略领域,在大战略领域,战略布局是指战略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围绕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调动、分配和投送。战略布局是战略实施的最初阶段,它对战略实施的主导性影响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战略态势来实现,对于而后的战略较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人才战略布局的运筹或完善,应当遵循全局性原则、长远性原则、联系性原则、重点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并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战略布局就是要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其成功依赖于全局的安排。战略布局的全局性特征总是在局部与全局的分析与综合中得以展现,没有不含局部的全局,也没有脱离全局的局部。
谈到布局、全局最容易联想到空间,空间是影响战略布局的最直观的重要因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在空间维度上指明了人才发展的战略布局。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被赋予“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历史重任,在雁阵格局中扮演领头雁角色。其他省市根据中央部署,结合自身优势特点,积极融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整体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找准自己在雁阵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如浙江提出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重庆提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湖北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等。通过全局性的战略布局形成头雁高飞勇领航、腰雁竞飞承前后、尾雁快飞缩差距的雁阵格局。
谈到全局必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除了在国内建设一批战略支点外,还应集中优质资源在对华友好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海外科研载体,为国际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海外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一批海外战略支点。在国内形成雁阵格局的基础上,也要考虑避免人才战略资源过于集中,以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可考虑设立西部专项,将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切块,在西部布局一批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平台,以重大项目和平台集聚优秀人才。
战略布局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因而其必定涉及时间维度。战略布局的长远性原则是指在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各个阶段资源既要为实现现阶段的目标努力,又要兼顾长远目标的实现,阶段目标服务、服从于长远目标。这就要求战略布局具有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借鉴性、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具有静态与动态的预测性结构,具有条件与时机的耦合性结构。
战略布局要立足长远需求。必须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战略布局要立足长期奋战。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战略布局要立足发展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给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要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知识体系再造。引导高校瞄准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国家“高精尖缺”领域,培育学科增长点,布局交叉学科新方向。鼓励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科学技术和人才成长规律,持续优化学科体系和内涵。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
坚持战略布局的长远性原则必须处理好战略的长远性、坚定性和策略的阶段性、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这个辩证统一,既要坚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确立根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又要善于将长远的战略愿景细化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策略,稳扎稳打、善作善成,逐步实现战略目标;既要毫不动摇地坚定战略意志、保持战略定力,又要根据实际制定有效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创造性落实战略目标。
战略布局的联系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战略布局时要正确处理各方关系,也就是对各个方面“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种联系性既包括全部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联系,也包括当前与长远的联系,还包括要考虑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战略布局中,以联系性原则考虑人才培养、评价、合作等环节,发挥各方作用。在人才培养中,要调动好培养单位和用人主体两个积极性。培养单位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实行人才培养单位和用人主体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用人主体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培养单位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人才评价中,要让懂行的“专家”评,发挥好业内专家、专业协会等主体的作用;让用人的“东家”评,加大对科研院所、高校等用人单位自主权下放;让接受服务的“大家”评,人才评审应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增强认可度。在人才合作中,要打破单位间的藩篱,建立不同合作单位之间的成果互认机制,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效融合、友好协同。
战略布局中,以联系性原则考虑各类人才的协同效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除了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外,还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化人才软环境、吸引人才聚集的重要基础。用好用活各类文化人才,对推动我国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扶持、进一步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更加重视文化人才的创造力,更好调动他们参与各项事业的积极性。重视师承关系中的“传、帮、带”,在文化人才中弘扬工匠精神。
所谓战略布局的重点性原则,就是统筹兼顾,但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战略重点,控制关节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控制关节点是战略布局的重点。而调动、分配和投送多少、什么类型的战略资源到哪些点位又是控制关节点的重点。战略布局通过对关节点的控制来塑造于我方有利态势、于它方不利的态势,从而达到我方布局破它方布局的目的。
人才战略布局中,在相关必争领域培养使用战略人才即为控制关节点。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是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第一,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是重中之重的重点。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其重心在于“战略”二字,“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璧”,必须不断提升战略科学家“统”好科研团队的组织力、“瞄”准发展态势的前瞻力,加快形成更为科学、更具实力的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第二,要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三,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第四,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此外,还要大力培养一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所谓战略布局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战略资源的调动、分配和投送是围绕特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战略目标的制定与人的价值观有较大的关系,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关键的,取决于主体的价值选择。
真正的战略目标最终应该是以人为本。在人才战略布局中尤其如此,因为人才战略布局中调动、分配和投送的战略资源中大部分恰恰是活的具有思想的人才。在人才战略布局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性原则,要把依靠人才作为战略布局的根本前提,把提升人才作为战略布局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才作为战略布局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才作为战略布局的根本目的。
人才战略布局必须布好以人才为本的局。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创造心无旁骛、钻研业务的科研环境。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惟其如此,战略布局所运筹的人才战略资源才更具有战略实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随县:竞技展实力 匠心筑梦想
下一篇: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