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5期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刘长军 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吴江      发布时间:2022-05-19 10:17:45

给予更多的信任

优化人才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创新需要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创新平台作为支撑。青年人才获取科技资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青年科技人才获取创新资源困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才发展所需的创新资源依然有限,属于稀缺资源。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科技人才必然面临竞争压力,青年科技人才更是要面临高竞争的内外部压力。例如,不管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纵向科技项目,还是企事业单位合作资助的横向项目,青年科技人才获得担纲机会偏少。

        其次,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存在短板。在创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分配资源,就成为人才发展治理的关键。现有科技人才评价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下,创新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青年科技人才获得创新机会并不容易。尽管专门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国家设置了各类专项人才支持计划,但相对规模巨大的青年人才群体,依旧显得“僧多粥少”。这一点,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揭榜挂帅”的重大项目负责人中青年科技人才比例依旧相对较低,可以印证。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在人才智力发挥上具有独特优势。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信任,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敢于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赋予他们更多科技创新机会和资源。

        在总体创新资源供给方面,适当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对青年科技人才给予专门支持。

        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应当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并结合实际不断扩大支持规模,持续优化支持方式。在资金、项目等创新资源分配中,适度对青年科技人才予以单列,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实践提供相应保障。同时,对青年科技人才分配资源适当倾斜并不是雨露均沾式的全面铺开,而是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人才特点和发展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例如,基础理论型科技人才,给予其资源保障和试错机会;对于技术创新型人才更多提供项目支持、试验条件、成果转化的平台等。

        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源的内部分配机制。

        在做大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源“蛋糕”的同时,科学公平地分好资源“蛋糕”至关重要。以竞争的方式激发人才动力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化”。

        当前在高校科研领域,教育部及时出台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制度方案,但是“破”之后,也需要“立”好新的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既要防止原有评价和资源分配体系弊端的积重难返,也要防止破而不立,或者由于立的新机制缺乏公平性和科学性,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造成新的壁垒。

        用人主体对于青年人才科技成果转换的收益,可以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青年人才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中获益。

        进一步丰富青年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

        一方面,继续用好各级各类青年创新人才支持平台,如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进一步总结成效和经验,动态优化调整青年人才支持平台的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要鼓励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更广泛地搭建青年创新平台。进一步挥市场机制,积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培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组织进行资源倾斜和政策配套。

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改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空间

        畅通的成长通道、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是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往往面临职业空间挤压的困境。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面临职业发展通道本身的挤压。青年科技人才敢于革新,渴望得到认可。然而,部分用人主体特别是高校等科研单位,存在职数职级等客观限制,导致青年科技人才晋升路径狭窄。当前科研领域对做出成果缓慢的青年人才包容度有限。部分高校对青年人才实行“非升即走”淘汰制度,更是加剧了职级角逐竞争。这种竞争环境下,有些青年科技人才就难以坚守“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科研理想,追求科技创新实绩。由于成长空间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陷入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来,留不住”“不断引进,不断流失”的困境,部分青年科技人才遭遇“大平台扎根困难”“小平台找不到理想”的尴尬境遇,在不断的流动中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面临职业发展环境的挤压。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会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道路上事半功倍。但不可否认,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除了青年人才的个人能力外,家庭出身、师承关系等其他因素对青年科技人才获取创新资源方面具有一定影响。这往往使部分青年人才对个人发展环境的公平性产生质疑,产生消极发展心态。
        科学的晋升激励、系统全面的培养是促进青年人才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首先,对青年科技人才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给予尊重和包容。
        青年人才通常具有好奇心强、善于革新、勇于尝试、个性相对鲜明等特征。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有利于更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政府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要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事业中挑大梁、当主角。对于个性化的青年人才,给予引导和包容。
        其次,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空间。
        相对公平的成长空间,对于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获得自我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拓展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空间,需要消除人才发展个人能力之外因素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更加公平空间,让青年人才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再次,全链条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创新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用人单位要发挥好培养青年人才的主体作用,既要给予出创新成果的时间,也要以系统思维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可结合实际需要,探索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组织实施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遴选高水平导师,赋予高端人才培养任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帮助青年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尽快成才。
        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根据青年科技人才和学科的特点,建立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制度,要防止一刀切式的“非升即走”。

给予更好的帮助

纾解青年科技人才困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着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压力,存在不少实际困难。科技人才的薪酬分配体系往往与职称、资历、头衔、项目、论文等挂钩,这导致青年科技人才收入较低。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背景下,青年科技人才往往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

        尽管各个地方对于青年人才生活的基本需要都能给予足够的保障,但迫于现实压力,不少青年科技人才往往会在追求现实美好生活和追求科研理想之间徘徊。有些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会放弃科研道路,选择收入比较高的其他职业。也有部分高校青年科技人才,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身兼行政和教学等多个岗位,难以全心全意致力科研本身。面对更优渥的待遇选择时,青年科技人才从科研单位离职,或者放弃科研事业追求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需要正视并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创造让其专心科研事业的客观条件
        解决青年人才生活的基本需要。
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家人就医等需要是青年人才的刚性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现实需要,根据青年人才的类别、层次,给予相应的保障。例如,面对市场化的高房价压力,可以寻找市场化或者有计划性地给予青年人才过渡性保障。
        根据青年人才的特征和类别,给予差异化支持。
        高层次青年人才,往往生活基本需要已经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更迫切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给予高层次青年人才支持,重在为其搭建发展平台,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载体。
        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既是需要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布局,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围绕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实际问题,在政策调整、机制创新、资源配置、保障支持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谈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下一篇:习近平: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