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为文化强国建设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开发路径”调研分析之三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5期      作者:中国人才温金海 刘晓燕      发布时间:2022-05-13 09:19:21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都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如苏州市提出“擦亮‘文化苏州’金字招牌,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绍兴市提出“打造成为文化守正创新、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城市”;泉州市提出“全方位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打响海丝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景德镇市提出“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遵义市提出“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高质量建设全国著名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大理州提出“文化铸州战略,大力发展新兴文化、创意文化和时尚文化,以文化的牵引力推动全州发展”。

奋进的目标激荡人心,伟大的蓝图呼唤人才。

对标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各地也在加紧谋划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文化人才。

文化人才培养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类型比较多元,既有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曲阜、平遥、凤凰、黔县这样的县级城市。不同类型的城市,文化人才队伍状况差别甚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拥有丰富的高端文化人才,而众多的中小城市高层次人才仍是相当匮乏。

本次调研活动,我们选择的是东中西部6个地级城市,从调研情况看,对标文化强市发展目标,文化人才队伍存在不少差距。即便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强市,也感到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短板。

——人才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年龄结构上,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文艺人才、工艺美术类人才年龄总体偏大,后继乏力的现象较为明显。专业结构上,有的城市本土人才存量虽多,但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较少。有的城市传统工艺类人才较多,但懂经营会管理的经纪类人才较少,尤其是文艺创作人才、出版人才、编辑人才呈现紧缺局面,文艺原创力不够。质量层次上,高端人才较少,缺乏标志性人物,影响力不足。

——人才培育机制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名师名家传承效果不明显,有的城市虽然较早推出了“名家工作室”“名师带徒”等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传帮带”的积极效应有待显现,相关传承机制尚不够完善。文化人才培养的载体方式不多,本地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培养创作人才周期长、见效慢,且近年来有的学校被招生难、师资弱等问题困扰,在自主培养创作人才上能级较低。依托外地高等院校进行委培,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模式。一些城市对加强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系列激励机制,但从实际效果和产出精品力作的牵引力角度来看,人才评选项目引导力不足,存在评选项目多、缺乏有效带动的尴尬。

——人才引进存在较多的政策制约因素。文艺创作几乎不受时空制约,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层次文艺人才,来自全国各地的委托创作项目众多,在原住地不影响其创作,同时中小城市人才引进政策也缺乏足够吸引力,被引进到其他城市的意愿不强。中青年专业性人才引进,受事业单位招考和工资总额限制,以及企业经营压力等因素的制约,目前通过高薪引进的方式可操作性不强。此外,由于文化有地域特点,往往需要长期浸染其中,才能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这就导致一些引进人才本土转化不理想。有的城市曾从外地引进文艺创作人才,但引进前后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存在较大落差,没有实现引进的预期。

——人才政策对本土人才重视不足。受人力物力财力所限,一些城市在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及乡土文化人才上缺乏力度和有效措施,影响乡土文化人才发挥作用。有的城市人才政策聚焦于文旅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而对于长期处于基层的本土人才、具有发展潜力的一般人才的关注度尚显不足。

——人才评价标准的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待加强。一些城市文旅人才引进的方向很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文旅产业相关人才的评定标准却与其他城市、其他产业相雷同,强调学术地位、职称、学历、学位、学缘结构、第一学历、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等,缺乏具有足够针对性且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有的地方县级文化单位因编制较少,文化部门人员职称评审受比例限定,一些人员无法申请到中级或高级职称,其发展空间受限,积极性受挫,创新动力不足,以致缺少文艺精品。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各地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有的地方还存在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不力的情况,说明对文化事业重视不够,文化人才作用发挥远远不够。

让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是人的创造,文化强国一定有灿若群星的文化人才作代表。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在本次调研中,6个历史文化名城对“十四五”时期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议,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大理州委组织部建议,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升文旅行业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力争再培养一批在理论研究、新闻宣传、出版媒体、文化艺术、文化经营管理领域,有公认代表作品或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名家。泉州市委组织部认为,要积极组织策划文化人才对外交流活动,为人才搭建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持续做强做大“海丝国际艺术节”品牌,引导激励人才讲好泉州故事。

——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景德镇市委组织部认为,人才集聚工作,不仅要“仰望星空”,招揽高层次人才,更要“脚踏实地”,做好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以填补急需紧缺人才为目标,加大培养力度。虽然培育人才需要时间,但这类人才得到悉心培养后,能更长久地留在当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明确要求其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带头作用,助推本土人才的发展,帮助形成科学合理的本土人才成长机制,使他们获得更多晋升资源,更快成长为本土高层次人才。

——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发掘。遵义市委组织部认为,要增强青年农民应用互联网手段发展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结合农业实际培养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新农人”和良工巧匠、创业能手,引导本土人才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大理州委组织部表示,要实施民间文旅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育新业态新职业文旅人才,重点加大对康养、科普研学、红色旅游、新媒体营销推广、高级别酒店管理、文旅志愿服务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推动民间工艺与非遗传承人才培育。

——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大理州委组织部认为,要搭建更多集聚文化人才的平台载体,加快建设一批滇西地区文旅研究平台,建设一批高标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推动文旅人才向外输出。遵义市委组织部表示,要加大文化人才资金投入。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文化人才培训教育在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事业发展后劲。景德镇市委组织部表示,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优秀文旅人才事业扶持力度,帮助和引导文旅人才创新创业,指导及协助文旅人才争取国家、省级专项扶助资金,进一步落实市级扶持奖励政策,为人才带去更多的创业机会、更广的发展空间,努力实现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泉州市委组织部表示,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服务优惠政策、措施,让文化人才更好地融入泉州、扎根泉州、奋斗泉州,打造“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进入“十四五”,迈向新征程,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纷纷谋划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

大理州提出,依托“世界遗产”,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实施非遗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充分彰显大理丰富的文化底蕴。

景德镇市提出,构建瓷都特色人才高地,实施“陶瓷儒匠”计划,大力培养陶瓷后备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招才引智和“景漂”“景归”等各类人才服务体系,鼓励更多“赣籍”人才回归,大力实施本地大学生留景工程,吸引青年人才来景创新创业。

绍兴市表示,未来五年,将紧紧围绕 “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目标,广聚文化人才。一是统筹出台市委文化人才专项政策,加大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国际传播、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集聚形成一批高素质文化领军人才。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人才“选管用育”服务机制,推进基础人才孵化,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质的文化新人。三是建立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共享机制,形成本地领军人才、后备人才、评审专家、绍籍名人等文化人才四大资源库,为绍兴重大文艺精品创作、文化赛事活动和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提供“外脑”支持。四是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动演职人员收入向一线和关键特殊岗位倾斜,激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活力。

可以预见,伴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将绽放出更具魅力的光彩。

(完整调研分析请点击以下链接,分别为调研分析之一、之二:http://www.zuzhirenshi.com/rencaizazhi/showinfo/90ff4fad-adcc-4790-8506-38163a87133b

http://www.zuzhirenshi.com/rencaizazhi/showinfo/959803d7-d150-4268-bb36-09a5baa7b9e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下一篇:人社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