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绝大多数技能人才的工作平台都隶属于企业,可以说,技能人才是产品的直接缔造者。激发企业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多方面主体发力。——编者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人才多元化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选择。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一支。绝大多数技能人才的工作平台都隶属于企业,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对于促进行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至关重要。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义深远
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一支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作用独特的群体,通常是指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技能操作的,取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或具有相当技术技能水平的人员。而高技能人才则指的是取得高级工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或具有相当技术技能水平的人员。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举措,培养、团结、引领、造就了各个产业、行业的大批技能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而这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打造出一支规模日益宏大、质量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技能人才队伍。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6.8%;高技能人才达到58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近30%。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长期以来,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变革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技能人才对于社会来说,是广泛的就业创业者;对于企业来说,是核心的一线从业者;对于市场来说,是直接的产品缔造者;对于国家来说,是宝贵的经济贡献者。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内部培养问题。工业强国都是拥有大批技师、技工的大国,发达国家技能人才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往往占到其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50%。相比而言,我国在技能人才数量、质量与结构方面,仍与工业强国有着一定差距,这正是从国家到地方应加快补齐人才短板的重要原因。
外部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下行压力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我国各地就业总量加大、就业岗位不稳定性增加、就业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影响了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与待遇水平,这正是政府部门在民生保障领域应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
新发展格局问题。当今,经济逆全球化现象日趋明显,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面临冲击,世界贸易与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稳步增长,而这也正是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期应牢牢把握的战略机遇。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从高水准的设计输入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输出必将经历高技术的制造转换,而高素质、善创新的技能人才就是这一个过程的重要保障。这也自然成为了我国在着力解决现阶段技能人才数量、质量、结构、岗位、待遇等方面的基础性问题之后,下一阶段所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
激发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
绝大多数技能人才的工作平台都隶属于企业,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的生存发展都依赖于高素质人才。
尽管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诸多有利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政策,如《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同时许多用人单位也主动抢抓人才政策机遇,积极培育大批技能人才以适应岗位与发展需要,但总体来看,企业技能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激励不够等问题仍较为显著,而这也直接制约着企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企业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开拓思路、多措并举
——推行职业技能未来计划,提升技能人才未来技能。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但如果人才的素质能力不能有效匹配业界的制造水平,当前的政策举措不能及时预测未来的产业前景,将难以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而创新创造更将无从谈起。建议相关部门除了加强当前具有现实性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还要研究下一步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技能未来计划。
同时,可以参考先进国家或地区职业技能发展规划,如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芬兰“技能预报”体系,开发一套职业技能预测系统。该系统应以市场需求与企业需要为导向,以影响广泛与切实可行为目标,以长期预测与动态调整为重点,借助党政部门、群团组织、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国际机构等权威主体的资源优势,并吸纳雇主、工会、中介组织、教育机构、院校师生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
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纵向划分为行业、专业、职业、工种、岗位等不同层级,横向设定出一般情况下需掌握的技能即通用技能、特定情况下需精通的技能即核心技能以及预测十年后需补充的技能即未来技能等多个模块。
此外,该系统还可与国际衔接,如欧洲技能议程中所提到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绿色”技能和与信息通信有关的“数字”技能;与市场融通,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企业的创新发展;与人才共享,如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营造企业技能创新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内生动力。任何组织的创新都依赖于其中的个体,而技能人才就是企业中有条件和具备能力推动创新的重要群体。新时代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并将大国工匠精神、传统工艺技能与新兴产业技术融会贯通,还要善于创新性地处理原有工作场景中的新状况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全新工作场景下的新问题。
因此,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必备要素。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有益于技能人才创新的政策举措,在企业中创造有助于创新团队施展的工作条件,在院校里推行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创新教学,在社会上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创新的宽松氛围。同时,将颠覆创新、微小创新和专利创新认定为工作业绩,评出技能成果予以资金奖补,列为典型案例进行媒体宣传。并适时融入企业内部技能创新培训、企业外部技能创新交流、行业领域技能创新比赛等活动,以扩大社会效应,调整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使技能人才从被动创新转向主动创新,从个别创新转向普遍创新。
——探索企业人才融资政策,降低技能人才培养成本。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然而,多数企业由于主客观原因无法提取和使用技能人才教育经费,而一些企业又因为意愿或能力问题不能使用或活用财政补贴资金,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小困难。
同时,尽管国家也大量调动公共资源等力量投资企业,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较为常见。建议国家金融机构将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的重要依据,探索“人才银行”融资模式,以同步满足企业生存发展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双重需要。可通过大数据算法、区块链技术、信用评级体系、社会征信系统、技能人才规模,为企业评估出技能人才身价及其金融价值,并与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保持联动,构建风险控制模型与协同工作机制,免担保、免抵押帮助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贷款或者财政贴息贷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习近平强调: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下一篇: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