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机关各支部写作“尖刀班”及成员供稿(用稿)情况汇总表(第九期)
来源:随州组织网      发布时间:2024-07-27 10:48:35

(2024年6月1日-7月27日)

单  位 供稿(用稿)标题 供稿人 小计(条)
一支部写作“尖刀班” 以高质量组织工作  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随州实践(在《湖北党建》2024第4期刊登、在《湖北机关党建》2024第9期刊登) 秦学伟
吴禹熹
4
湖北随州:实施“培基”工程  锻造优秀年轻组工干部队伍 秦学伟
吴禹熹
村级发展顾问要做到“精准把脉、对症施策”(在《党员生活》6月下“微话题”栏目刊登) 周 霄
警惕“假节俭、真浪费”:系统治理 上下合力(在《党员生活》5月下“微话题”栏目刊登) 李将鸿
吴婷婷
二支部写作“尖刀班” 随州市:“督考联动”靶向考准考实高质量发展政绩 苏小鹏 1
三支部写作“尖刀班” 随州市:“红色基因”激活美丽村庄(7月15日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 尚 勇
耿现超
6
激活城市治理“神经末梢” ——看我市如何把优质服务做到居民家门口 尚 勇
细“治”入微 幸福满格(在《党员生活》2024年9月上刊发 尚 勇
荒山“生”金(在《党员生活》2024年7月下刊发 尚 勇
“四个常态化”建强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 耿现超
刘 路
随州市建设湾组党群服务站 推动治理中心向湾组延伸 耿现超
刘 路
四支部写作“尖刀班” 统筹资源 综合施策 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刘 盼 6
深挖市校合作“富矿”  做好产才融合文章(在《党员生活》7月上刊发) 范 邹
彭子林 
刘 盼
产才融合,聚链成势促发展(7月24日在湖北日报刊发) 范 邹
彭子林
随州培育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沃土,人才是“关键”——随州举办2024年人才周专场活动(7月23日在长江云新闻刊发) 范 邹 
彭子林
随州市:靶向施策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王 鑫
随州市全面细化不同类别公务员职级晋升具体情形 王 鑫

一支部写作“尖刀班”:

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着力提高随州组织工作质量

  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统筹推进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等重点任务,为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随州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机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一是全员政治轮训。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学习班、读书班,分级抓好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训。大力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工程,有计划安排到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和党性教育。充分挖掘本地红色党性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党性分析、实践锻炼、过“政治生日”等方式,增强政治训练的感染力、震撼力、穿透力。二是全面作风整训。自觉扛起全市党纪学习教育牵头职责,聚焦党政机关、国企、高校、医疗、金融、执法等领域开展专题轮训。组织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开展纪律教育培训,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党员干部学《条例》、明纪律、守底线,以铁的纪律锻造过硬作风、促进担当作为。三是全域业务集训。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大力实施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等,市、县两级共举办共同缔造、城乡融合、流域治理等专题研讨班32期,累计培训3900余人次。对标省委模式,创新举办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随州篇章专题培训班,持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扛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责任。

  二、坚定不移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锻造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进一步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过硬干部队伍。一是拓宽渠道“选”。围绕事业所需、岗位所用,制定全市急需紧缺干部专业目录,充分挖掘编制资源潜力,推动招录资源向产业发展和基层一线倾斜,先后招录紧缺专业干部29人、基层公务员91人,为高质量发展储备更多源头活水。二是搭建平台“育”。健全“三张清单”摸清底数(需求清单、存量清单、编制清单)、“三比研判”综合选苗(同一单位互比看评价、同龄人对比看潜质、同样事类比看担当)、“三维培训”强基提能(择优集训、因事施训、分类轮训)、“三方联动”呵护成长(分层育练、思想淬炼、日常锤炼)、“三批历练”递进使用(锻炼一批、提拔一批、储备一批)“五个三”培养体系,推动年轻干部竞相有为、比贤争优。推行“青蓝结对-导师帮带”机制,助力新进公务员加快成长。三是多措并举“管”。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制定落实《激励干部敢闯敢干担当作为的意见》等“1+3”配套文件,推动“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干部监督管理严在关键处、管在关键点。四是突出导向“用”。出台《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化一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定期开展专题调研,掌握干部“活情况”。打破论资排辈隐形台阶,突出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多维考核干部、精准评价干部、科学使用干部。

  三、坚定不移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激活党建引领“动力源”。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随州样本。一是丰富基层党建载体。推动以共同缔造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制定共同缔造试点扩面计划,整合包联社区(小区)部门、驻村工作队等力量,成立工作组进驻指导。出台深化实践活动若干措施,开展“大调研、解难题、抓落实”“信访接待下基层、化解矛盾在一线”活动,解决快递员进小区(楼栋)难、电动车集中充电等问题3000余个,化解信访矛盾纠纷200余件。二是释放基层党建效能。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制定《全市“五星级”村党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机制性文件,“一村一策”整顿提升3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夯实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申报新一轮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扶持村38个,持续实施“两派两聘”,推动资源、人才、服务下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延伸基层党建触角。纵深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巩固深化全市1744个机关党支部与1056个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开展“物业怎么样、业主来评判”考核评价活动,落实物业服务“红黑榜”制度,17家物业企业上榜“黑名单”。四是打造基层党建品牌。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深化机关党建协作区建设,推动机关党建水平整体跃升;建立市、县、企业三方培育体系,指导程力汽车集团、齐星集团创建首批省级大型企业党组织。

  四、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人才聚集“新高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质”人才支撑。一是以创新的理念靶向引才。实施“公聘民用”引才模式,利用国企职工身份招引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派驻至用人企业全职开展工作。出台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管理办法,探索利用高校事业编制吸引人才服务企业的新路径。在设立驻粤港澳、长三角、成渝、京津冀、华中招商联络处等五大驻外招商联络处的基础上,加挂“随州市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牌子,负责在当地开展招才引智具体工作。利用行政及事业单位招考契机,举办“才聚荆楚·智汇随州”人才推介活动,吸引大学生来随就业创业。二是以务实的举措精准育才。实施企业发展“掌舵人”成长支持行动、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行动、专业技能“排头兵”提质行动等三项行动,持续提高重点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开展降低企业用人“二次培养”成本专题调研,赴重点领域、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寻计问策,研究人才培养“降本增效”新举措。三是以开放的思维科学用才。聚焦重点特色产业,组建专汽、农产品加工、文旅等6个高层次人才协会专委会,吸纳60名高层次专家人才成为会员,建立会员建议案制度,鼓励会员积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着力打造党委政府“智囊团”和双招双引“好帮手”。四是以贴心的服务竭诚留才。持续构建“政府新建、企业自建、租购补贴”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投资1.7亿元高标准建成人才公寓示范点200套。优化随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教育“软实力”筑强人才生态“硬支撑”。(供稿人:秦学伟、吴禹熹)

 

湖北随州:实施“培基”工程
锻造优秀年轻组工干部队伍

  随州市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瞄定“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目标,持续实施“培基”工程,着力推动优秀年轻组工干部队伍建设。

  一、坚持多元化选,充盈储备干部“蓄水池”。常态化调研掌握一批。由部领导分别带队赴79家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通过随机出题、深度追问、无主题谈话等方式,了解掌握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纳入组工后备干部队伍库。封闭式轮训储备一批。优选38名后备干部到年轻干部常态化研讨班参加封闭集训,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一线调研、主题研讨、互动交流等方式,储备优秀年轻干部9人,并重点跟踪培养。多样性实践识别一批。开展组织系统运动会、我为组织工作献一计、主题演讲比赛、公文写作大比武等活动,在开口说、动笔写、问策对、遇事办中,精准识别有定力、有能力、有活力的组工干部23人。

  二、坚持实战化育,打造能力比拼“大舞台”。五学联动锤炼政治能力。开展部务会领学、中心组深学、党支部促学、党小组督学、组工干部自学的“五学链动”模式,锤炼组工干部政治“三力”。组工讲堂提升业务能力。举办组工业务大讲堂16期,邀请系统内外懂政策、懂经济、懂业务的拔尖专家、优秀党员干部与部机关干部同台竞技、同台交流,推动机关干部以学促进。导师帮带强化写作能力。以党支部为单位组建4个“写作尖刀班”,从组织系统挑选20名经验丰富的在职组工干部,担任尖刀班“常任导师”,与组工干部结对帮带,授业解惑、传经送宝,助其成长成才。

  三、坚持链条化管,筑牢廉洁自律“防火墙”。教育引导把好思想关。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在红色美丽村开展现场教学,引导组工干部培根铸魂;建立经常性教育机制,变“惯例谈”为“关心谈”、“被动谈”为“主动谈”,及时掌握组工干部思想动态。制度规范把好纪律关。制定《机关管理服务制度汇编》,对照制度开展自查自纠,查摆并整改问题33个,达到以制度抓规范、促长效。社会监督把好日常关。在门户网站开辟“组工论坛”,围绕组工主业设置交流版块,以干群出题、科室领题、干部答题的方式,释放组织部门“三个之家”的最大效能,畅通组织部门与外界的交流渠道,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四、坚持精准化用,铺就拾级而上“成才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平时考”和“年度考”相统一,平时通过收集干部受表彰情况和承担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建立组工干部成长档案30余份;到年底借助年度考核民主测评,横向和纵向听取各级党员干部和服务对象的正反向评价,考准考实组工干部实绩。落实激励保障措施。每年评选一批先进集体(“红旗党支部”“先进写作尖刀班”)、先进个人(“信息宣传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适时在一定范围通报表扬,并发放读书卡给予奖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连续考核排名靠前、各方充分认可的组工干部,在评优评先、职务职级晋升、上派下挂等,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近三年来先后提拔重用组工干部12人,晋升职级16人;对连续考核排名靠后、群众基础较差的组工干部,给予谈心谈话、重点提醒或组织处理,实现“树导向”与“重实绩”的有机结合。(供稿人:秦学伟、吴禹熹)

  村级发展顾问要做到“精准把脉、对症施策”。发展顾问不能对村里发展“不顾不问”。要聚焦民之所需。坚持俯下身子沉下心,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摸清村情、找准症结、厘清方向,做到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要解决民之所急。找准群众痛点难点问题,把心思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上,真正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要服务民之所盼。充分利用发挥发展顾问站位高、视野宽、资源多等优势,谋划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远景规划,不断完善村级发展制度机制,用真抓实干赢得百姓口碑。(供稿人:周霄)


  警惕“假节俭、真浪费”:系统治理 上下合力。“假节约、真浪费”既有操作执行层面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层面问题,更有政策效应层面的问题,需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上下合力。纠偏要及时。加大铺张浪费整治纠偏力度,从细微处、具体点着手,发现纠治一批反面典型案例并开展剖析讨论活动,形成铺张浪费露头就打态势。教育要到位。广泛开展信念宗旨、政绩观、勤俭节约等学习教育,以思想自觉强化情感自觉。加大政策法规学习宣讲力度,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制度要完善。强化政策法规一致性和适配性审查,坚持原则性和一致性相统一,严防“一杆子插到底”和“事无巨细”,营造良法善治的政策制度环境。(供稿人:李将鸿、吴婷婷)


二支部写作“尖刀班”:

随州市:“督考联动”靶向考准考实高质量发展政绩

  近年来,随州市探索建立督考联动工作机制,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赋予的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靶向设定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内容和程序,优化考评体系和方法,降低频次,精准发力,以督促考、以考促干、督考结合,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优化工作机制,打好督考“组合拳”。为解决目标督查落实与考核结果综合使用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直接推动,形成督考联动“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督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的意见》,配套出台《关于落实督考联动工作的具体办法》,推动督考联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凝聚督考合力。组建市委督查考核工作组,分别由4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担任组长。整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考核办督考力量,因事制宜,加强与各类监督、行业督导部门的贯通协调,工作互商、信息互通、结果互用,集中力量合力问效。锚准目标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随州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意见》,按照县域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市直部门履职特点、责任分工,差异化制定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方案,把辖内县市区、功能区定位为现代农港、风机名城、专汽之都、新能基地等,把市直部门划分为党群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业和执法监督类别,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同步制定年度督查考核工作计划。

  改进评价方法,用好督考“指挥棒”。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市情梳理“强优势、补短板、保基本”任务清单,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审核“个性化”督考指标。聚焦立项、交办、执行、反馈、督办、评价等六个环节,督促81个市管领导班子制定履职尽责项目清单,将省定指标和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作为考核关键性、引领性指标,设置负面清单,将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统计造假等作为一票否决事项,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政绩目标不偏向。列出“订餐式”督考清单。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列出督考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年初审定目标、年中督导进度、年终盘点问效。根据督考情况,定期调度工作,定点调研问题,定向调配资源,动态调整措施。开展“点穴式”专项督考。聚焦要事大事急事,根据重点批示、关键时段、重要阶段等择时交办、及时督导。坚持以督促改、督帮一体,对共性问题会同主管部门重点督办,对个性问题由督考组“点对点”跟踪督办。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等专项督考2次,列出问题50余条。

  强化结果运用,立好督考“风向标”。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激励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主动作为。融入日常管理,既看结果又看过程。对照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具体要求,及时报告督考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不良倾向。对推动中心工作进度滞后、作风涣散的单位,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提醒;对工作长期落后或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由市委督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进行约谈。融入工作实绩评价,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坚持分层与分类、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注重将周期短、见效快的“显绩”和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同步挖掘,加强平时督考纪实管理,督考情况按50%的权重折算分值,计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成绩。在2023年度考核中,有2个市直单位因专项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后,被调整考核等次。融入选拔任用,既正向激励又反向问责。落实“近距离接触干部”要求,将督考报告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参考资料,与干部考察组考察报告相互印证。今年以来,共有63人在督考事项关联工作上表现优异获得职务提拔和职级晋升,12人受到约谈等组织处理。(供稿人:苏小鹏)

 

三支部写作“尖刀班”:

随州市:“红色基因”激活美丽村庄

  随州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有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遗址166处,共有国家级红色美丽村8个、省级红色美丽村2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陈少敏在随州战斗、生产、生活长达三年之久。近年来,随州市将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用好红色资源,共同缔造幸福农村,让村容村貌更加靓丽、富民产业更加兴旺。

  深挖红色资源。组建“红色智库”,吸纳政治素质过硬、具备党史研究特长、能够开展党史讲座或现场教学的39名同志为首批专家顾问,确立《总结新四军第五师开辟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八大功绩和六大精神》等研究课题42个。综合应用“红色智库”研究成果,以国家、省级财政扶持资金为牵引,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2亿多元,共修复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战地医院等红色遗址10余处,新建或改建江汉军区等纪念馆、陈列馆8处,使红色氛围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得益彰,让红色美丽村更宜居、更宜人。

  开发教育课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丰富红色美丽村建设内涵,深化红色美丽村现场教学,已编印红色美丽村现场教学教材4本,开发《北上先锋--英雄红25军》《桐柏山下“小花”香》《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的烽火岁月》《战火纷飞中的江汉公学》等15个现场教学课程,去年年底评选出优质课程10个。推动红色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已开展红色故事宣讲120余场次,受众1万余人。去年以来,市委党校组织主体班近千名党员干部到红色美丽村接受现场教学,“红色智库”专家授课,以红色资源教化育人、凝心聚力。

  发展生态经济。按照“革命遗址+党史教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思路,串联全市10个红色美丽村,规划红色旅游和教学研学路线,助力乡村振兴。先后举办旅行者联盟随州大会、“研学旅行小代言人”等活动宣讲红色景点;开发“埋锅造饭”自制红军餐等体验项目,丰富活动载体;培训红色美丽村讲解员60余人,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红色美丽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30万元以上,村民收入日渐提升,幸福感越来越强。(供稿人:尚勇、耿现超)

 

激活城市治理“神经末梢”
——看我市如何把优质服务做到居民家门口

  绿树花草相映成趣,大小车辆停放有序,墙壁彩绘成了风景,小区驿站幸福邻里……随处可见的美好被串连成和谐图景,融入广大居民的幸福生活中。

  近年来,我市织密党的组织体系,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治理要素向小区集中、服务向小区聚集,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让小区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夯实阵地,建强组织链条

  “我在外地工作很久没回来,这几天请假回来办事,发现小区环境变好了,夜景也格外迷人。”曾都区东城街道东兴社区世纪外滩小区的李先生欣喜地发现。

  该小区的变化,离不开“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上下贯通、强劲有力的组织链条。

  我市将战斗堡垒建在小区上,让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神经末梢”,满载治理“新动能”。目前,全市1056个城市住宅小区全部组建小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65%。成立楼栋党小组3226个,设立党员中心户1.6万余户,就近就熟联系困难群众5.3万余户。

  采取三级书记包保、结对单位帮扶等方式,建成小区驿站383个,服务辐射每个城市住宅小区。聚焦“一老一小”和不同群体多样需求,建成义务调解工作室273个、幼儿托管中心186个、幸福食堂和老年活动中心213个,“四堂五室一中心”成为居民的精神乐园和心灵港湾。

  分类施策,推动物业覆盖

  “请各物业服务企业向列入‘红榜’的企业看齐,列入‘黑榜’的企业要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整改……”物业服务好不好,“红黑榜”上见分晓。

  我市坚持以党建引领物业管理为抓手,激发小区治理“新活力”。市委书记领衔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市政府连续三年将示范小区创建纳入“十件实事”,投入440万元实施“以奖代补”,打造示范小区220个。以“筑巢引凤”“先投后收”“自办物业”三种模式推动全市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持续深化“物业牵手”活动,市场化物业占比48%。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我市通过开展“十佳物业企业”评选,建立“红黑榜”制度,从业主满意度、社区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三个方面开展物业服务质量评价,赋予社区话语权,让小区居民说了算,淘汰服务差、管理乱、居民不满意的物业企业30余家。

  通过“设岗编队”,统筹物业人员、业委会成员、楼栋长等“城市管家”2万余人,构建人人有责的小区治理共同体。每年评选优秀小区党组织书记、业委会主任(成员)、楼栋长各100名,激励各方力量投身小区治理。

  共商共治,缔造幸福生活

  “这些充电桩不仅外观美观、操作简便,而且充电效率高、安全可靠,只需轻轻一扫,即可快速为电动车充电。”随州高新区寨湾社区卢家坡小区居民赵志为小区新建的充电棚点赞。

  寨湾社区在解决小区居民充电难题过程中,引导群众共同参与,链接多方资源,凝聚多方力量,积极回应居民的需求与期待。

  我市坚持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小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组建选举小区业委会600余个,党员比例均超50%。制定《“三方联席会议”指导书》,常态化召开“三方联席会议”1.2万余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8万余个。

  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原则,开展“百家单位包联社区、千名党员干部下沉小区、万名党员群众集中攻坚”活动,全市1744个机关党支部与1056个城市住宅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定期开展组团服务、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实现“小区吹哨、党员报到”。

  推行站长负责制,明确小区党支部书记为小区驿站站长,“双报到”党员轮值,提供上门服务2.5万余次。发动小区“五老”、医护等800余人,组建服务队100余支,在小区驿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行积分管理制,鼓励“双报到”党员、小区居民认领志愿服务岗位1000余个,兑换小奖品2.2万余件。(供稿人:尚勇)

 

细“治”入微 幸福满格

  怎样和居民走得更近?如何将服务做得更细?近年来,随州市织密党组织体系,整合各方资源,精耕小区微治理,推动治理要素向小区集中、服务向小区聚集,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建强组织全链条

  夏至的傍晚,阳光斑驳。走进随州市曾都区东城街道东兴社区世纪外滩小区,一方绿色清雅的口袋花园映入眼帘,不少居民正围坐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听曲下棋,其乐融融。

  “小区变化很大,整体氛围很不错。”居民李先生说。

  新环境、新气象的背后,离不开“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

  上下贯通、强劲有力的组织体系。

  随州市持续在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发力,将党组织链条延伸至居民小区,目前,全市1056个城市住宅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小区党组织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65%,设立党员中心户1.6万余户, 就近就熟联系服务群众。

  “我们现已建成小区驿站383个,服务辐射至全部住宅小区。”随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不同群体多样需求,全市建成义务调解工作室273个、幼儿托管中心186 个、幸福食堂与老年活动中心共213个,成为居民的精神乐园和心灵港湾。

  服务“飞”到家门口

  “请各物业服务企业向‘红榜’企业看齐,列入

  ‘黑榜’的要及时整改。”近年来,随州市持续开展“十佳物业企业”评选,建立“红黑榜”制度,从业主满意度、社区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三方面评价物业服务质量,赋予社区话语权,让小区居民说了算。

  “小区现在环境真是不错,哪里出现破损,物业会第一时间维修。”家住曾都区东城街道八一社区恒大名都小区的李女生称赞道。她所说的物业,是去年在随州市“十佳物业服务企业”排名第一的金碧物业公司随州分公司,在该企业管理下,恒大名都小区环境有了质的提升,小区居民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服务做得好,就上‘红榜’,做得不好,就可能被‘摘帽’,督促我们主动提高服务品质。”恒大名都小区物业负责人说。

  物业“红”起来,小区“活”起来,民心“暖”起来。随州市委组织部以“筑巢引凤”“先投后收”“自办物业”三种模式推动全市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统筹物业人员、业委会成员、楼栋长等“城市管家”2万余人,在全市城市住宅小区中评选优秀小区党支部书记、优秀业委会主任(成员)、优秀楼栋长各100名,激励各方力量投身小区治理。

  激活自治共同体

  “自从小区安装了充电棚,再也不用担心充电安全了。”提到小区新建的充电棚,高新区寨湾社区卢家坡小区居民赞不绝口。

  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最有发言权。寨湾社区党委为解决小区居民充电难、停放难等问题,争取第三方企业支持,将卢家坡小区纳入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试点。在充电桩需求调查及选址过程中,充分征求居民意见,鼓励居民参与方案设计、监督施工安装,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变为主动参与的“主角”。

  近年来,随州市坚持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小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小区业委会600余个,常态化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共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8万余个。

  “我们同步健全小区驿站运行机制,明确小区党支部书记为站长,‘双报到’党员轮值上门服务,同时发动小区‘五老’、医护等800余人组建服务队,在小区驿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随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供稿人:尚勇)

 

荒山“生”金

  我叫范纯祖,是随县安居镇姜家棚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姜家棚村还是一个“负债村”,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面临着村集体经济薄弱、资产资源管理混乱等一系列困境。

  既然村民们选择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姜家棚村约5.1公里的村级道路,路面破损、泥泞难行,环境卫生也无人管护,一直是困扰村民生活的痛点。为改善村庄道路交通和村民居住环境,我带领村“两委”对道路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多方奔走协调,争取奖补政策,同时与在村能人沟通捐款事宜,最终筹措资金20余万元,完成了村级道路的扩宽硬化、提档升级。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设施完善了,经济应该就能活起来。但村里土地资源稀缺,可用耕地少,不便耕作的山坡上长满了杂草。如何唤醒“沉睡资源”,如何带领村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路,始终是我的一块“心病”。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县里“清理闲置资产、清理问题合同、清理债权债务,建乡村合作公司、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为基础,对村集体所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初步清理出闲置废弃房屋土地60亩,待开发荒山、荒坡、荒滩700余亩,进行重新规划与产业布局。此外,我们还同步引进社会资本,在荒弃的山坡上建设苗圃基地,推动荒山变青山,争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022年3月,为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经多方论证,决定以姜家棚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注册成立乡村合作公司——随州市石家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业,香稻、苗圃等产业齐头并进。乡村合作公司的创办,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带来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合作公司成立初期,村里的产业依然以农业种植为主,过于单一。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召开了多场院场会、板凳会与村湾夜话,广泛征求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经过多次商讨,合作公司最终决定因地制宜引入中草药产业,开始种植紫草、红参等中草药,为集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产业收入,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乡村合作公司规模逐步壮大,乡亲们渐渐有了盼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选择回乡就业。村民王锋原本常年在外务工,村里将他家的闲置土地重新利用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乡加入乡村合作公司。“土地流转给合作公司,村集体还给我们配股,在蔬菜基地、香稻基地每天都有活干,一天100元到120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比在外面打工还要强!”每次跟王锋聊起现在的生活状态,他都乐呵呵地跟我分享。

  经过两年的发展,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了。现在,我们有80亩72个钢管大棚、42亩香稻种植基地、52亩苗圃基地,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带来52万元纯利润,同时也带动了周边650人就业,村民每年每户可增收8000元。

  昔日小山村,如今遍地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姜家棚成功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乡村合作公司,把村庄建设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带领全村老百姓共同增收致富,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供稿人:尚勇)

 

湖北随州:“四个常态化”建强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干,关键要有一个好“头雁”。近年来,随州市把整体优化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作为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以“四个常态化”为抓手,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培养能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带头人,为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培训教育常态化。围绕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发动群众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五大振兴”内容,推行“村书记点单、大讲堂接单”模式,以县为单位持续巡回开办乡村振兴“领头雁”大讲堂40余期,通过书记亲自“讲”、现场观摩“看”、互动交流“研”、实践实战“干”等方式,激励书记比着书记干,提升“领头雁”抓乡村振兴能力。

  选树标杆常态化。2023年,以大比武、擂台赛等方式评选认定市级首批“明星书记”50名,在《湖北日报》以《随州评出首批兴村治社“明星书记”——“头雁”领飞闯市场》为题整版予以报道,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坚持把扶持项目、资金向“明星书记”所在村倾斜,树立鲜明导向。目前,第二批市级兴村治社“明星书记”评选认定工作已经启动。

  结对帮带常态化。建立“明星书记”工作室,组织“明星书记”与375名新任或相对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师徒关系,搞好“传帮带”。安排“明星书记”在培训班、大讲堂上与其他村党组织书记面对面交流,传道授业解惑,或安排他们担任联合党委的书记或副书记,通过强村带弱村,推动“领头雁”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形成“老雁”领航、“雏雁”奋飞、“群雁”高飞的“雁阵效应”。

  动态调整常态化。结合常态化扫黑除恶、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工作,坚持对村党组织书记常态化进行评估,严格考核村党组织书记任期承诺、年度承诺等履职情况,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及时予以调整。今年,调整、劝退“守摊子”的村党组织书记23名,在全市树立起了事业为上、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实现把“一懂两爱”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任职。(供稿人:耿现超、刘路)

 

随州市建设湾组党群服务站 推动治理中心向湾组延伸

  随州市强化阵地建设意识,坚持以基层需要、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全市人口数量较多的农村自然湾,推进建设湾组党群服务站,为党员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村民召开议事会等提供阵地,把党员群众紧紧吸引到党组织周围,推动乡村精细治理、有效治理。

  湾组党群服务站分为标准型和简易型,标准型主要通过对湾组集体所有的闲置房屋、在外能人捐赠使用权的闲置房屋、湾组党员群众无偿借给村里使用的闲置房屋等进行改扩建和功能设施提升,简易型依托湾组现有景观凉亭、文化长廊等进行布置打造。在资金投入上,采取村集体收入支持一点、社会力量捐助一点、上级财政扶持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2024年6月,市委组织部对验收合格的2023年206个湾组党群服务站,分别按标准型10000元、简易型2000元进行“以奖代补”,共发放奖补资金134.8万元。

  湾组党群服务站面积不大,却是兼具党建引领功能、群团服务功能、文明实践功能、议事协商功能、“三农”服务功能等于一体的多元化阵地,党群组织可以在这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湾组党员可以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大会等组织生活,村民可以在这里进行民主协商议事、娱乐休息,网红主播可以设置“土特产”展陈区进行直播带货,等等。同时,建立日常使用管理制度,村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维护,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志愿者等轮流管理、共同管理,确保湾组党群服务站常态运转、长效发挥作用。

  据了解,今年随州市委组织部将继续支持在全市人口数量较多的农村自然湾,再建设200余个湾组党群服务站,不断推动基层治理重心向湾组延伸。(供稿人:耿现超、刘路)

 

四支部写作“尖刀班”:


统筹资源 综合施策
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开展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是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抓手,是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统筹资源、综合施策,着力破解基层“人少事多、权小责大、马力不足、路线跑偏”等难题,推动基层治理减负、赋能、增效、提质。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首先要推动力量下沉,缓解“人少事多”难题,为“小马”赋能。“小马”之所以小,很大原因是在基层人手不够、资金不足、负担过重、保障过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资源和任务不对称、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牌子“多杂乱”的情况时常发生。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基层一线倾斜,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更好条件。要强化村级后备力量。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渠道,持续挖掘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锻造坚实的人才支撑;坚持“三个常态化”(即:常态化举办乡村振兴“领头雁”大讲堂;常态化选树“明星书记”,常态化推行“导师帮带制”),提高基层干部治理水平。抓实“两派两聘”,通过现场观摩、晾晒评比等方式,把下沉的“四支力量”用好,助力乡村振兴。要抓实三个下沉服务。推动资源下沉,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把编制优先用于加强基层人员力量;深化机关党支部与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把机关单位党建和行政资源向小区聚集。推动服务下沉,深化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扎实开展“认岗认事认亲”,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平台下沉,加强基层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强化激励支持保障。加大对基层干部关心关爱力度,推动落实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相关政策,推动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事业编制向基层倾斜。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逐步提高薪酬待遇,让基层干部留得住、干得好。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核心要完善权责清单,化解“权小责大”难题,为“大车”减负。基层治理的困境,根源还是权责不匹配、不对等,导致治理机制不畅、协作不顺等问题。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等问题,切实“为车减负”、为基层干部卸“包袱”。要理清基层权责。持续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审批服务执法事项权责清单、村(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明确政策依据、责任主体、主次权限等内容,把“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厘清楚,让基层做该做的事、做能做的事。要精简基层事务。坚持从“源头”减起,规范村(社区)的权责事项,建立村(社区)工作事务指导目录和准入制度,确需村(社区)协助的工作事务,职能部门要按照“费随事转、事费配套”原则提供必要保障。大力精简台账、报表,清理规范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等,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直接服务群众。要着力推动基层工作机构整合优化,进一步清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整合归并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内部功能性指引牌。要简化基层考核。统筹把握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和频次,持续纠治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调研扎堆、工作过度留痕、文件“红头变白头”、“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严格控制“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严格控制从基层借调干部,让基层有人干事、有精力干事。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关键要凝聚基层合力,破解“马力不足”难题,为“马车”提速。基层治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既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更需要多方发力、共同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广泛汇聚工作合力,让“马拉得动车、拉得好车”。要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建立完善“一约四会”(“一约”即:村规民约,“四会”即:村民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新风会、道德文明评议会、美好环境理事会)等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明确各类民主自治组织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强化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健全完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预警机制和排查整顿机制,做到“发现一个、整顿一个、巩固一批、提升一片”。要健全“三方联动”机制。用好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分层分类开展议事协商,强化党建引领,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健全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现社区治理一核引领、多方参与。要深化党建联建共建。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采取跨组织、跨区域、跨行业方式,积极组建村级党建联盟、村企党建联盟,布局建立红色暖心驿站,充分调动“三新”领域等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根本要践行群众路线,破解“路线跑偏”难题,为“初心”护航。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层施政满意不满意。但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类检查、考核、督办,往往没有精力为民服务。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要促使基层真正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做大事业、做优服务上,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深入调研,通过“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方式,力求把情况摸透、把原因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建优沟通服务平台。发挥社区“家常点”、农村“院场会”、政企“直通车”等作用,采取入户走访、下访接访、现场办公等方式,听民情、汇民智、解民忧。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聚焦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交通出行、环境保护、便民服务等民生重点领域,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群众诉求自下而上早受理、逐级尽力早处置、事在上级早协调、合理诉求早解决、无理诉求早介入“五早”机制,确保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供稿人:刘盼)


深挖市校合作“富矿” 做好产才融合文章
——随州市产才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随州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市校合作计划,积极推进产才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人才增量提质与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深入对接联络,紧缺人才加快集聚

  1.积极开展双向对接。突出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组织工作专班深入产业一线大力宣传人才科技相关政策举措,帮助企业梳理人才结构,找准转型升级痛点难点问题,力求靶向聚焦、精准发力。加强与高校对接,创新开展“随愿之城、聚才之州”高校行活动,持续增进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相互了解,做到人才与产业专业对口、人岗相适。近年来先后有2.5万名高校大学生来随实习实训,2.2万名高校毕业生来随就业创业。

  2.大力推行柔性引才。坚持柔性引才理念,聚焦“2236”特色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争取“专业人才智汇基层”等省级专项选派专家146名来随服务。通过市级“科技副总计划”“揭榜挂帅”、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灵活引进810余名各类专家人才。如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南民族大学梅之南教授,10多年来帮助研发投产多个品种新药,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创利税近800万元。

  3.创新开展“公聘民用”。出台“公聘民用”引才办法、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管理细则,探索推进以国企身份、事业编制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引才用才新路径,探索实施“公聘民用”引才模式,“公聘民用”引进人才在非公企业服务满1年的,按年薪30%的标准给予个人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博士或正高级职称专技人才还可使用专项事业编制。

  (二)突出以用为本,融合成效不断提升

  1.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依托高校院所智力资源、立足优势自建创新平台,对新建的省级以上平台,一次性给予10-300万元奖励;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创新发展平台190余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占比由“十二五”末的8%提升到27%。同时,打造特色产业公共创新平台,组建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成立我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服务企业近百家,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提升产值超过3亿元。

  2.大力推进项目合作。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大力开展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近3年来通过市校合作,为我市重点产业解决技术难题450余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200余项,达成项目协议数150余个、协议金额超过2亿元。如湖北犇星新材料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签下1.5亿元高性能负极材料技术交易大单,打破全省校企合作记录。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3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3.63亿元,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2.41亿元,增速6.9%。

  3.夯实重点人才队伍。统筹开展“三大行动”,健全“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式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企业发展“掌舵人”成长支持行动,组织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发达地区、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考察研修,累计培训企业家学员超过1100人次,其中2人成长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行动,创办“随州香菇学院”,为香菇特色产业持续输送人才;持续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录农村学员524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双创双带”示范基地24个,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专业技能“排头兵”提质行动,全面推进“企业+大专院校”订单培养和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育各类产业人才1.7万余人次、新型学徒制培养16万余人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资金1.6亿余元。

  (三)完善机制保障,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1.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近年来先后研究制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炎帝人才支持计划等文件,建立人才收入补偿机制,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筑我市人才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关于深化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加快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若干措施》提出16条“真金白银”政策措施,累计发放引才补贴、人才生活补贴等政策性奖补资金2600余万元,惠及全市180余家特色产业相关用人单位。

  2.实施绩效评估考核。制定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估办法,每两年对全市各类创新平台开展一次运行绩效考核评估,定向破解企业创新平台“重建轻管”问题。对成效显著的优秀平台给予5-20万元资助,对差评平台,取消当年享受相关人才和科技支持政策的资格,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平台建设质量。加强选派专家服务企业绩效管理,服务期内定期组织考核,对获评优秀等次的企业一次性补助5万元。近年来为创新发展平台发放各类财政奖补资金累计超过1100万元。

  3.做实人才精细服务。统筹推进“酒店式服务区、度假式工作站、科研转化集聚地、创新创业保护区”建设,深入开展“人才服务周”等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领衔一批“重点人才实事项目清单”,主动为人才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年遴选30名优秀人才代表休假疗养,对20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开展慰问和体检;建立人才子女入学服务机制,仅2023年就协调保障190余名人才子女顺利入学;打造多层次人才安居保障体系,筹资3.7亿元,启动591套人才公寓示范点建设,其中200套正在配租、可“拎包入住”。组织高质量发展人才论坛,举办企业家故事会专场活动6场,弘扬企业家精神。

  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仍需加大力度解决。

  二、经验启示

  (一)推进产才深度融合,凝聚合力是基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完善以市校合作促产才融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整合行业部门、第三方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力量;积极高校院所、企业等主体积极性,促进他们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重点需求做好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形成相向而行、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推进产才深度融合,双向对接是重点。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梳理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和人才技术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谈什么”的原则,以地方产业链对接高校学科链,以地方创新链对接高校人才链,推动地方产才需求与高校人才成果耦合匹配,从而实现产才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三)推进产才深度融合,考核激励是关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引进专家人才考核,通过选树优秀人才典型、给予资金奖补等多种方式,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对用人单位的考核,促进和激励其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对接专家、合作攻关、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产才深度融合,优化服务是保障。突出以人为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支持市校合作和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举措,持续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保障;强化个性服务,以“我为人才办实事”等活动为抓手,及时解决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婚恋交友等关键“小事”,通过创优人才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市校合作生态,更好推进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供稿人:范邹、彭子林、刘盼)

 

产才融合,聚链成势促发展
——专家人才助力应急产业提档升级

  7月23日,2024年随州人才周专场活动在曾都区万店镇安全应急基地举行。

  本次活动主题为“产才融合·聚链成势”——助力随州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春东介绍,近年来,随州市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相关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升级产品,急需科技成果转化支持。

  为此,该研究院成立以来,积极对接相关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来自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法学等专业的110名学生进入研究院完成了实习实践工作;12名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借助平台完成毕业论文;230人次本科生到随州12家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训实习。

  活动现场,部分重点项目进行签约,其中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鄢威与湖北中恒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就房车智能底盘研发与制造技术指导签订科技副总合作协议。

  “我们公司近两年来转向新能源房车赛道,去年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四,消费者对新能源房车用电充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恒汽车负责人张迎光介绍,此次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的智能底盘项目,有望让房车底盘集成更多模块,实现自动充电、智慧用电。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鄢威多年来专注汽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领域,目前已着手对接企业需求,对房车底盘进行轻量化改造:“当地人才保障政策到位,已经提供了人才公寓,后期会带着10多名研究生共同参与这个项目。”

  随州市人才工作相关部门、随州安全应急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和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负责人,重点签约项目科技副总及企业代表参会。(供稿人:范邹、彭子林)

 

随州培育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沃土,人才是“关键”
——随州举办2024年人才周专场活动

  “刚刚我们处理的是新能源汽车火灾扑救,我们调派了两辆大型水罐车,总载水量达到35吨……全程花了10分钟。”7月23日上午,一场训练有素、反应迅速的新能源灾害事故处置演练在随州安全应急基地开展。

  随州支队曾都大队北郊消防救援站站长王坤向长江云新闻记者介绍,这场精彩的演练亮点就在于安全应急设备,“我们使用了底盘推车灭火器和围焰式蓄水处置装置,提高处置效率。并且我们储备的还有大型水灌泡沫消防车和水域救援森林救援专业模块车,这些都产自我们随州。”王坤自豪地说。

  安全应急产业是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随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作为“中国专汽之都”,随州市曾都区立足专汽产业基础,不断衍生出各种车载应急装备。伴随专汽产业的发展,随州应急产业应运而生,成为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

  随州安全应急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相关领域研发人才的助力。近年来,随州围绕应急救援行业痛点堵点技术难题,加大研发投入,大力研发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高空作业车、绝缘斗臂车、应急电源车等应急救援类车辆,先后转化应急产品研发成果100余项。

  为了给安全应急产业领域的人才提供更广阔、更科学的发展平台,今年2月,随州市曾都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随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研究院依托随州安全应急基地,汇聚国内外高端行业资源,聚力攻关应急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及标准化测试研究,推动安全应急装备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应急装备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衔接。

  随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的成立,同样也为随州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才培育“沃土”,注入鲜活血液。目前,随州安全应急研究院现有团队15人,另有交流挂职/双聘专家等20余人。在当天举行的“2024年随州人才周示范活动暨人才引领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中,随州安全应急研究院院长张晓昊认为,在推动随州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他从政策扶持、行业需求、课程与实践结合等五个层面详细介绍了随州应急人才的培养路径。

  吸引人才来随之后,如何让人才留下来?张晓昊表示:“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留人,事业留人,随州安全应急基地大规模全场景的研究环境吸引对应急研究有兴趣,有情怀的研究人员参与研究院工作;制度留人,通过项目负责人制度和创新创业活动,给予项目负责人预算范围内全额授权及成果转化长期收益分享;情感留人,通过让研究人员加入随州应急救援队伍,感受自身研究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正确理解自身价值取向,坚定长期投身应急研究事业的决心。”

  活动当天,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与湖北晟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梁场系列自动化加工设备研制开发合作协议;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鄢威与湖北中恒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就房车智能底盘研发与制造技术指导签订科技副总合作协议。(供稿人:范邹、彭子林)

 

随州市:靶向施策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近年来,随州市聚焦公务员队伍进口渠道、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环节,着力优化专业结构、精进专业本领、锤炼专业精神,持续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精准选拔,优化专业结构。一是充盈专业力量。建立公务员队伍状况定期分析研判机制,统筹考虑公务员队伍数量、年龄结构、专业缺口和能力短板等因素,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招录机关用人需求结合起来,以战略性眼光、前瞻性思维用好考试招录公务员主渠道,科学合理设置公务员职位条件和招录计划,为各级机关招录公务员580余人,其中专业人才占招录总数比例近四分之一。二是遴选专业人才。正确处理为上级输送人才与为基层保留业务骨干的关系,用足用好我市专业资源,采取一般性岗位省市同步集中公开遴选和特殊急需岗位单独选调相结合等方式,为市直机关补充基层优秀专业人才50余人,遴选精准性科学性不断提升。三是盘活专业资源。着眼事业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公务员转任、挂职、跟岗学习、选派参与中心工作、调任等方式,推进公务员内外部交流,畅通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渠道,在有限的编制资源范围内推动专业资源分布更加优化合理。

  赋能提质,精进专业本领。一是学习蓄能。聚焦发展所需,依托党校主阵地统筹做好公务员“四类培训”,以求解思维积极探索完善“五学互动”、“4+X”培训模式,深化“五优”暨“四名工程”创建活动,结合培训需求开发各类专题课程20余个,培训各类班次学员2300余人次,教育培训适配性不断提升。二是集训增能。聚焦干部所盼,围绕提升公务员专业技能,做好分级分类培训文章,先后开展“专家讲理论、标杆讲经验、研讨讲对策”活动、城乡基层干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题培训、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提升行动等各类专题培训70余场次培训4200余人次,指导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40余期培训4500余人次。三是竞进提能。聚焦实践所要,围绕提升年轻干部“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综合能力,以防范化解风险、应急处突等为主题,采取择优点名调训等形式,举办年轻公务员强基训练营、提能竞技赛、尖兵训练营等各类研讨班20余期,先后有1100余人次通过同台竞技进一步提升临战水平和专业素养。

  实战练兵,锤炼专业精神。一是岗位历练增底气。建立结对帮带工作机制,从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中选择专业扎实、作风过硬、经验丰富、实绩突出、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导师”,与新进单位公务员尤其是新录用公务员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通过加强业务知识、经验方法传授,帮助新进公务员练就干好本职工作的扎实本领。着眼丰富工作阅历、补足能力短板,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和专业思维,通过内部轮岗、选派到科技创新平台、乡村振兴、推进“一主两翼”发展等领域挂职、推荐到经济发达地区及上级部门学习等方式进行多岗位历练先1200余人次。二是实干比拼增志气。探索建立督考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组建市委督查考核工作专班,围绕制定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工作督查等三张年度清单和季度督考清单,先后开展督查考核10余次。出台“四化一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通过“针对性访谈、多角度印证、全方位比较”等方式,综合运用专题调研、督查考核、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等工作成果,常态化发现掌握一批成熟度较高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引导广大公务员在服务产业发展布局、新技术推广运用、新业态服务保障等实际工作中实干笃行、精耕细作。三是一线比武增锐气。健全从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安全稳定、招商引资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一线培养锻炼工作机制,为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引导公务员争当“尖刀班”“先锋队”,锻炼担当善为“铁肩膀”,市县两级先后择优储备110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300余名敢于斗争、能打胜仗的干部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供稿人:王鑫)。

  随州市全面细化不同类别公务员职级晋升具体情形。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随州市注重工作统筹和顶层谋划,全面推进并完成不同类别公务员职级晋升具体情形的细化工作,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方面,在市县两级党委不断修订完善本级党委管理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晋升具体情形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市级机关党委(党组)管理干部晋升较高职级意见,通过做好县处级和乡科级层次公务员晋升较高职级具体情形的政策衔接,最大程度保护和调动各层次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结合执法勤务和警务技术职级、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特点,指导公检法机关研究细化符合单位实际的晋升较高职级(职务)具体情形,着力消除晋升较高职级(职务)堵点矛盾,指导有序开展晋升工作。(供稿人:王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部机关各支部写作“尖刀班”及成员供稿(用稿)情况汇总表(第八期)
下一篇:部机关各支部写作“尖刀班”及成员供稿(用稿)情况汇总表(第十期)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