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村党支部有战斗力,不管什么艰巨的任务都能完成”
2017年以前,八里岔村没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干部们挤在一间不到40平米的会议室办公,每次全村开大会,党员和村民代表坐的地儿都没有。会议室里仅有一台破旧电脑,所有的文件都要送到城里打印。
“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我们党支部的根据地,也是我们的战斗堡垒,再难我们也得把它建起来。”吴海生上任伊始态度坚决地说。
八里岔村当时是“全市软弱涣散党组织”,各项工作滞后,村里少数群众极力抵制新建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认为这是浪费钱,甚至有人扬言要堵在他家门口。为了不延误工期,吴海生带着新的村党支部班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获得党员群众的支持,在上级的帮助和村党支部的努力下,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顺利建成。
如今,八里岔村拥有8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室,空调、电脑、打印机、会议桌椅等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村能从‘全市软弱涣散党组织’变成‘全市先进党组织’,主要靠他吴海生。”78岁的老党员刘章成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之前他还不太理解和支持吴海生的做法,看到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他由衷感叹:“看来我不光是人老了,思想也老了。吴书记思路开阔,我们就跟着他干!”
“只要村党支部有战斗力,不管什么艰巨的任务都能完成。”这是吴海生经常在村里强调的一句话。为了抓好党建促脱贫工作,他带头做好支部承诺,为党员干部树立良好榜样;经常与党员干部群众谈心、交心,听取党员群众代表对党建和脱贫攻坚的意见,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日积月累,全村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也显著提升。
近年来,该村先后硬化公路5.2公里,整修硬化塘堰20余口,植树约400亩,安装路灯20盏,改造危房38户。为9户困难群众申请小额扶贫贷款22万元,发动驻村帮扶单位捐资3万元慰问贫困户和困难党员,组织驻村帮扶单位捐资1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5人完成学业,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优惠政策实现全覆盖。
“产业做起来,全村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发工资啦!”“你这个月的工资是2300元。”在八里岔村扶贫合作社捡鸡蛋的贫困户吴波涛高兴地领取了上个月的工资。八里岔村像吴波涛这样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创收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2016年,为了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吴海生主动带头寻找致富门路,在全村进行考察调研,借鉴别村的先进经验,通过不断努力,带头创办了全村第一个扶贫产业——农民蛋鸡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5户45人,提供就业岗位,实行入股分红,帮助困难群众创收约2万元。
有了这次办合作社的经验,吴海生更加确信:产业脱贫是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产业兴旺才是振兴乡村的根基。“产业做起来,全村脱贫致富就有希望。”吴海生在尝到扶贫产业带来的好处后说,一个扶贫产业远远不够,要继续坚定产业致富模式干下去。
找到对的路子,吴海生开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经验,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业务服务,当起全村人的脱贫“领路人”。村“两委”先后筹资104万元新建3座50千瓦光伏电站,帮助村集体收入突破8万元大关,让特困户创收7万余元;筹资22万元,成立茶叶种植合作社和养猪合作社,对接贫困户26户84人,帮助贫困户增收约3万元;采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创办葡萄种植采摘基地和生猪养殖合作联社,吸纳贫困户26户73人,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社务工。
“村里贫困户的入社率达到100%。”望着眼前来之不易的丰收景象,吴海生激动不已地说,去年全村依托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出列,今年将继续壮大产业确保无人返贫。
“以前我家的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现在是以前的三四倍,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说起自家的收入变化,贫困户张家蓉喜上眉梢。
“我们要把荒山污水变成青山绿水”
随着一面一米多高的土墙轰然倒下,路边的视野顿时开阔了许多……正在八里岔村丁家湾路边指挥一辆小型挖机向前推进的吴海生介绍:“这座土墙建了几十年,依墙而建的猪圈、鸡舍和小厨房早已废弃不用,后来渐渐变成了垃圾堆放地,土墙也慢慢变成了危墙。”
起初,住在周边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认为这座土墙还有用,不愿拆除。吴海生多次去老人家里做工作,告诉老人环境整治的好处。经过多番劝说,老人终于同意拆除,废弃的猪圈等被推平,村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环境整治期间,我们组织广大党员入户走访,向村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让大家自觉加入到环保工作中。”负责环境整治工作的村干部王立成说,村里还聘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做环境巡查员、保洁员,进行每日巡查,确保垃圾及时清扫,路面时刻干净。
八里岔村持续开展“五清一改”清洁行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提高村民文明意识。整治初期,有些村民存在抵触情绪,自家房前屋后堆放的木柴、丛生的杂草不愿清理。吴海生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村民的思想逐渐扭转过来。同时,制定环境保护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村民爱护身边环境。
“我们要把荒山污水变成青山绿水。”吴海生呼吁。每年,他都会邀请驻村帮扶单位到村里植树造林。同时,组织人员落实厕所革命,拆除旱厕,建立抽水式公厕;清理河塘沟渠、排水沟里的漂浮物,清淤疏浚,整修塘堰;帮助那些长期不在家居住的村民清理房子周边的杂草和垃圾。
在村“两委”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八里岔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走在干净的水泥路上,看着路两旁栽种的红叶石楠,让人心旷神怡。过去堆放杂物的空地建起健身广场,“村里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臭气熏天的旱厕被拆掉,家禽也圈养起来,晚饭后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健身广场玩耍。”提起环境整改后的感受,村民高延凤赞不绝口。
“扶贫不光是我们带着干,还要让贫困户自己主动干”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吴海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八里岔村,他的忙是出了名的,手中忙着村中日常事务、心里装着群众困难忧愁已是常态。家里年迈的老人曾抱怨道:“一天到晚见不到人影。”
“吴书记,不好啦,我家的黑毛猪生病啦!”2018年7月,贫困户熊继英找到村办公室求援。熊继英今年40多岁,因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她家中的3个孩子都在念书;丈夫身体不好,在外务工,微薄的务工费是一家五口唯一的收入。
2018年初,吴海生组织村里购买30头黑毛猪仔,分发给熊继英等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摘帽”。在熊继英一家人眼中,黑毛猪比什么都重要。得知情况后,吴海生当即到城里请来兽医。
“吴书记,我家生病的猪仔已经治好了,我还学会了猪仔护理技术!”几天后,吴海生接到熊继英的感谢电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更好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吴海生千方百计地找出路,他常说:“扶贫不光是我们带着干,还要想办法让贫困户自己主动干。”
通过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他发现鼓励农户自主发展养殖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致富手段,可以充分让富余劳动力发挥作用。在吴海生的带领下,该村购进鸡苗2000只、黑毛猪仔230头,免费提供给想要发展养殖产业的贫困户,并签订预防、回收合同,消除贫困户销售困难担忧,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一头猪能卖几千元,明年我还要申请自主养殖!”贫困户纷纷表示。久而久之,村里一心一意脱贫致富的新风气逐步形成,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村里不管大事小事,吴海生都妥善处理。村民家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吴书记”,吴海生总是想法设法地帮助解决。在村里最为困难的时期,他自掏腰包维持日常办公开销。在村民心中,是他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在村干部眼里,他是大家的主心骨。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