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火”向未来
来源:随州组织网      作者:随州市广水市陈巷镇人民政府 胡 丹      发布时间:2025-04-22 14:51:10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建设文化强国丰富了精神要素,更为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党员干部要着眼于“保护”与“激活”、“小众”与“大众”、“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向未来。

从“保护”到“激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数字敦煌”项目完成2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游客可通过VR眼镜“走进”未开放洞窟;动态数字展将宋代画卷《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沉浸式光影艺术,观众可“走入”画中游历山水;安阳殷墟考古小镇将甲骨文发掘现场转化为互动研学基地,学生可模拟考古发掘、学习甲骨文刻写……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探索出多种模式,既增强了文化自信,也推动了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激活”。党员干部要争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协调“整体性保护”与“局部性保护”、当下保护与长久保护,为文化遗产构筑严密“保护网”,守好文化遗产主阵地。更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赋能新时代文化发展,以新兴的文化内核、新鲜的文化产品、新式的文化故事,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恒久鲜活、大放异彩。

“小众”到“大众”,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从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憨萌玩偶风靡社交媒体;到杭州博物馆“腮红小酒杯”成为“出片”必备;再到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掀起探古热潮,这些极具吸引力的文创产品成功从“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蜕变为“社交平台上的新顶流”,完成了从“小众冷门”到“大众顶流”的转变。文章中指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党员干部要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实践创新的路径。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丰富文化表达方式和呈现效果,开辟出气象万千的文化新蓝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呈现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文化景象。

“输入”到“输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又出彩”。这个春天,“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国门,风靡全球;李子柒视频不依赖语言,通过田园劳作、美食制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哲学,海外粉丝超2000万; 游戏《黑神话:悟空》用国际化的3A画风包装《西游记》故事,海外预约量破百万。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以新形势,破浪出海且焕发光彩,充分解读了,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党员干部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支点”,向世界展示“东方之韵”“东方之美”。同时,坚持吸收借鉴多元文化,积极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要拓展文化包容的“广阔舞台”,借助“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节、重大体育赛事,用海内外民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展示,让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璀璨交响,不断焕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的生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动“能上能下” 激励担当作为
下一篇:“筑基、破障、固本”让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版权所有:中共随州市委组织部 
网站维护:随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 炎帝科技